作者:蔡定军 杜凤珍 上传时间:2010-11-03 浏览次数:2172
我所已成为湖北省内历史悠久、成果丰硕的蔬菜专业研究所。全所现拥有研究员12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0人,湖北省管专家2人,武汉市政府津贴专家15人,武汉市优秀专家6人。在学科设置上,目前设立了水生蔬菜、十字花科蔬菜、茄果类蔬菜、蔬菜栽培与采后、植物保护等五大优势学科。
水生蔬菜学科国际领先。水生蔬菜资源圃成为目前世界上保存水生蔬菜资源最为丰富的单位,并成为全国36个植物基因库之一,至今已保存从全国20多个省份及日本、印度、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征集的莲藕、茭白、芋、菱、荸荠、慈姑、水芹、芡实、豆瓣菜、蕹菜、莼菜、蒲菜、蒌蒿等13类水生蔬菜种质资源1800余份,另收集保存有睡莲、花菖蒲等水生观赏植物600余份。1990年创建“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2001年创建“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生蔬菜工程技术研究部”、2006年创建“武汉水生蔬菜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水生蔬菜分会等在我所挂牌成立;2001年、2007年两次成功承办“全国水生蔬菜学术及产业化研讨会”。
十字花科学科部分研究领域国内领先。先后完成了20多项省、市下达的科研课题,搜集500余份基因材料,选育出了萝卜新品种20多个,其中热销品种16个,部分品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种子远销东南亚国家。特别是1993年推出的抗热白皮萝卜——夏抗40天,开创国内高温季节种植萝卜之先河,当时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前列;1996年又推出了春白二号、春红一号,则填补国内较低温度不能种植萝卜的空白,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春秋淡季品种选育达国际领先水平。近20年来,累计推广优质萝卜面积200万亩以上,获得直接经济效益千万元以上,为农户增收3亿元。
茄果类学科的耐热性研究国内领先。先后承担了市科技关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4项,育成了23个茄果类蔬菜新品种,其中茄子耐热性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鄂茄1号”的育成结束了武汉地区茄子品种长期从上海引进的历史,一举成为湖北茄子的主栽品种。近年选育的“迎春1号”、“春晓”茄子新品种其主要农艺性状优于韩国、日本同类品种。目前在山东、黑龙江、陕西、新疆等地建良种生产基地800余亩,生产茄子、瓠瓜、丝瓜等蔬菜种子5万公斤,推广到江苏、上海、安徽、江西、湖南、贵州、重庆等25个省市,部分出口加拿大。
植物保护学科入选国家行业计划项目。首创药效及室内毒力比较法;发现了茶黄螨16种国内外新寄主记录、发现了一种蜗牛的国内新记录种;建立了替代高毒农药的新农药应用技术体系;成功研制了“特灵”、“必威”、“必灵”等六个国内首创产品。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与参编专业书籍近10部。植物保护研究室还是农业部认证农药登记药效试验单位,每年承担近200项农药登记药效试验和农药厂家的各种验证性试验、推广性试验,为新农药在我国的登记、推广提供了准确、详尽的数据资料。现建有“国家农药登记室内活性验证实验室、国家食用菌综合试验站”,2008年获“甜菜夜蛾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业部行业计划项目。在生产实践中,推荐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荐使用生物农药,为武汉市、湖北省乃至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做出较大贡献。分获农业部奖项2次、省科技进步奖3次、市科技进步4次。
蔬菜栽培与采后学科成为新的重点学科。先后承担国家省市项目30多项,在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建立、小白菜、豆类育种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其中部分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实施市产业化项目“武汉市蔬菜优势品种(豇豆)产业化”项目中,从品种、栽培技术、销售、加工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实施。
据统计,我所选育的水生蔬菜新品种推广至全国20多个省160多个县市,累计推广面积2000万亩以上,其中每年推广优质莲藕良种达100万公斤,全国80%莲藕种藕皆出自资源圃,创社会效益20亿元以上。在全国25个省市推广优质茄果新品种350万亩,创直接经济效益500万元,创社会经济效益4亿元以上,累计推广萝卜新品种200万亩。
近三年来,我所累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460余人次。结合优势学科建设和国家、省市及各类科研项目的研发,分别在新洲、江夏、蔡甸、黄陂、汉南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5万亩。每年建立科技示范户200多户,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户平增收5000元以上。
“十二五”发展期间,蔬菜所人将紧紧盯住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加强蔬菜科研,明确奋斗目标:争取有2个重点学科获得国家科技专项,2个重点学科成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水生蔬菜成为全国技术源头;农药鉴定及相关技术应用成为全省乃至华中地区同行技术源头。巩固强化5个优势学科,建立病理与食用菌特色学科,打造国内一流的蔬菜新品种展示中心,进一步发挥科技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相应建设好知识、年龄、专业结构合理的重点学科创新团队。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孔庆东、代明顺、彭良知等一批青年人就扎根于武昌农场,在基层摸爬滚打、探索奉献,在自身学习成长的同时,也为蔬菜所的快速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几经变迁,直到1982年挂牌成立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正式开展蔬菜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
1986年,是蔬菜所科技发展的新起点。在以孔庆东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努力下,充分发挥武汉自然资源优势,向国家计委申请“水生蔬菜资源圃的建立及保存技术研究”项目并获得成功。我所立下了“要做就要做成全国第一”的目标,孔庆东和他的研发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资源收集工作,足迹遍及全国18个省,行程10万多公里,共收集12大类水生蔬菜种质资源1500多份。1990年,经国家农业部专家评审小组审定,正式挂牌成立“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蔬菜所先后承担完成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国际生物多样性组织、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及省市科技攻关项目百余项,多项成果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90年代后,蔬菜新品种研发及产业发展迎来黄金时期。在此期间蔬菜所先后育成鄂莲系列莲藕新品种13个,茭白、芋、水芹、豆瓣菜及芡实等其他水生蔬菜新品种10余个,萝卜新品种近20个、茄子新品种10余个,还有番茄、瓠子、丝瓜、豇豆等蔬菜新品种10余个,新品种累计推广应用面积4500万亩以上,年创社会效益30亿元以上。
进入21世纪,水生蔬菜、植物保护、萝卜、茄果等研发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5年以来,我所已编著出版莲、茭白、芋、水芹、蕹菜等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系列8部。2005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技之光》栏目对水生蔬菜资源圃的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2007年与武汉大学合作,首次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8-2009连续两年,市蔬菜所作为牵头单位成功申报了“ 甜菜夜蛾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水生蔬菜现代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建立”两项国家农业公益性行业计划项目。2010年首次开展莲基因组测序工作,使水生蔬菜研究继续走在世界前沿。另外,实现了湖北省茄子主栽品种本土化供应,率先在湖北省启动茄子航天育种研究,萝卜实现了周年生产和供应。
近10年来,蔬菜所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星火计划博览会金奖1次、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国家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1次、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及二、三等奖多次。
六十年不懈探索
蔬菜科技发展之路
继往开来开创蔬菜科技新天地
![]() |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水生蔬菜研究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镜像 |
ICP备案号:鄂ICP备05000828号-4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郑店街联合村 | |
您是第
999467
位访问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