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红莲 上传时间:2009-12-29 浏览次数:2076
一、中华农业科技奖背景资料
中华农业科技奖是农业部、科技部批准设立的面向全国农业行业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奖,是原农业部科技进步奖的继承和延伸,奖项等级为部级奖。主要奖励我国农业行业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技术创新成果、理论研究成果、软科学成果、科学普及成果以及优秀创新团队。获奖成果可作为相关人员评审职称、晋升职务、评选先进等主要参考依据之一。
中华农业科技奖归口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管理,中国农学会负责具体评审,农业部进行表彰奖励。迄今为止,中华农业科技奖开展了三届评审活动,共有25项科研成果获一等奖,51项科研成果获二等奖,193项科研成果获三等奖,20项科普成果获科普奖,11个科研团队获优秀创新团队奖。
二、中华农业科技奖对农业的贡献
中华农业科技奖获奖成果对于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培养科技人才,提高农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1、许多获奖成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获奖成果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提升了行业科技水平,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
3、许多成果解决了当前和今后农业生产中急需技术。
4、一批获奖成果催生、引领新的产业,带动了农民科技致富。
5、一大批获奖成果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这些进展和成效说明,农业部连续三届评出的中华农业科技奖是过硬的成果、管用的成果,也体现出了“任务来源于生产,成果在生产中完成,效果受生产检验,人才在实践中成长”的新要求。
三、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水生蔬菜种质资源保护、发掘与利用研究》项目简介
经中华农业科技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并经农业部批准,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水生蔬菜种质资源保护、发掘与利用研究”项目荣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水生蔬菜种质资源保护、发掘与利用研究”项目由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独立完成,从项目选题、实施到完成均由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技术人员承担。该项目是在国家农业部、科技部“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改建与扩建”、“水生蔬菜种质资源更新复壮与利用”、“水生蔬菜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 ”等项目资助下,开展的研究工作,项目实施8年(2001-2008)中取得以下重要成果:
1、新收集保存种质551份,其中野生近缘种2个、野生资源新类型3个、新生态型2个及优异地方品种18个。首次对泰国、印度、新加坡、缅甸、美国等10个国家或地区的水生蔬菜资源进行考察收集,共收集莲、茭白、芋、菱、慈姑、蒲菜等水生蔬菜资源60余份,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水生蔬菜种质的遗传多样性。首次提出莲存在寒带、温带、热带3个生态型观点。
2、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和生态习性,将资源圃划分为资源保存区、资源隔离试种区、资源评估区等功能区,设置资源保存池2416个。规范了资源的合理保存,保证了种质资源的遗传完整性和安全性。
3、首次系统建立了水生蔬菜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体系,包括《莲(茭白、芋、蕹菜、水芹、荸荠、菱、慈姑、芡实、蒲菜)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和《水生蔬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技术规程》共11部专著。制定了《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 茭白(莲)》2个农业行业标准。
4、系统完成1700余份水生蔬菜种质资源的数据采集、整理和图像采集,向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提供共性和特性数据15.4万个、资源图像1662张,首次建立起国家种质水生蔬菜共享平台,促进了水生蔬菜种质资源的实物和信息共享。
5、对莲藕、慈姑、芋等341份水生蔬菜资源进行了主要品质性状鉴定,发掘28份优异种质资源,为育种提供了重要的遗传材料。自主创新品种7个,其中3个已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生产上推广应用新品种和优异资源500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20亿元。
6、建立了莲、茭白等6种水生蔬菜的微卫星分子标记的技术体系。
7、向41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分发水生蔬菜种质资源1906份(次),接待9000多人次考察参观或教学实习。
四、号召全院科技人员向获奖者学习,为我国、我省及我市农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武汉市农科院全体科技人员要向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学习,继续发扬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精神,争取更多、更大的成绩。继续大力开展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为我国、我省及我市农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 |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水生蔬菜研究室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镜像 |
ICP备案号:鄂ICP备05000828号-4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郑店街联合村 | |
您是第
999467
位访问者 ![]() |